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_亚洲国产A级黄片_天天操天天干一区二区_在线播放观看av

成渝雙城志·文化同源?丨李禹階:成渝聯(lián)璧 打造西部新的文化增長級

2020年4月,就在全世界的生產(chǎn)生活方式遭受新冠疫情影響的時候,一部BBC推出的最新紀錄片Du Fu: China’s Greatest Poet(《杜甫:中國最偉大的詩人》),成了一股文化清泉,滋潤了眾多讀者的心。該片由歷史學家邁克爾·伍德執(zhí)導,在片中,伍德親自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,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。而且,曾在《指環(huán)王》中扮演“甘道夫”一角而全球知名的英國演員伊恩·麥克萊恩,現(xiàn)身片中用地道的莎士比亞腔詮釋了《壯游》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》等15首杜詩,成為中國網(wǎng)絡(luò)的一大熱點。在片中,我們可以看到,邁克爾·伍德一路探尋著杜甫的足跡:從黃河到長江三峽,再到重山疊翠的湖南,入蜀出蜀,在長江上完成了偉大的詩篇。

QQ瀏覽器截圖20200518104252

三峽風光。受訪者供圖

四川盆地獨特的地理特征

孕育出同宗同源的巴蜀文化

入蜀出蜀,這自古就是天下文人和不少普通百姓的人生必修課。有唐一代,曾有“天下詩人皆入蜀”的盛況,除詩圣杜甫外,還有青史留名的“初唐四杰”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、駱賓王,以及岑參、高適、元稹、白居易、劉禹錫、賈島、李商隱、溫庭筠等等詩人。到宋代更有黃庭堅、陸游、范成大、宋祁等等名家。而出川的蜀則有司馬相如、揚雄、李白、陳子昂、蘇軾、蘇洵、蘇轍、楊慎、郭沫若、巴金等等歷代文壇名家大咖。

1589680608400061410

李禹階

分析“杜甫們”這種前赴后繼、持續(xù)不斷的“入蜀出蜀”行為原因,曾任重慶師范大學副校長、現(xiàn)任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“三峽文化與社會發(fā)展研究院”院長的李禹階教授認為,在當年交通不便的情況下,出川入川要么走西邊“難于上青天”的蜀道,要么走東邊“兩岸猿聲啼不住”的長江三峽。而普通人除了“少不入川”的悸動,更因為歷史上五次大規(guī)模的入川移民運動改變命運。四川盆地獨特的地理特征,使得巴蜀兩地在自先秦一統(tǒng)之后,猶如一個巨大的吸鐵石,兼容并蓄地發(fā)展著自己的文化血脈,在中華文明漫長的成長過程中,孕育出同宗同源的巴蜀文化。

即使到了近現(xiàn)代、甚至當下,這樣的文化場景仍然在持續(xù)演繹。在2020年備受矚目的路內(nèi)長篇小說《霧行者》中,90年代的一位文學青年,溯江而上,到重慶參加文學活動,對這座城市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。萬丈鬧市紅塵之中,轉(zhuǎn)眼卻看見幽綠森林,附身、轉(zhuǎn)角就看到兩江合流。眺望長江的吊腳樓式建筑,層巒疊嶂,在20多年后成為洪崖洞那樣的網(wǎng)紅打卡點。這位文學青年不知道的是,也是在同一個年代,一位美國青年從成都來到重慶,前往涪陵,在那里教書,后來他寫出了《江城》,成為在中國很有名的非虛構(gòu)名家何偉。“坐慢船,由重慶順流而下,我來到了涪陵。這是一個溫暖、清爽的夜晚,在1996年八月的尾聲。”何偉在《江城》開篇寫道。

類似的長江場景,也曾出現(xiàn)在許鞍華導演的經(jīng)典影片《男人四十》中。片中張學友和梅艷芳扮演的中年夫婦,在生活的重壓之下,卻愿意坐在電視機前看三峽的影片,夫妻合誦他們中學時代學的古文《前赤壁賦》: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。舉酒屬客,誦明月之詩,歌窈窕之章。少焉,月出于東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間。白露橫江,水光接天??v一葦之所如,凌萬頃之茫然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,而不知其所止;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。”帶著古韻的誦讀,讓我們看到在香港的摩天大樓中,在灰頭土臉的中年人生中,三峽,長江,辭賦,散發(fā)出一種清純無比的精神力量。

1589680619602035070

三峽風光。受訪者供圖

更多的人,在不同的時代,沿著蜀道,沿著長江,來到重慶,來到成都,來到四川盆地,在多個角落,成為巴蜀的子民。根據(jù)史料,在巴蜀的移民高潮中,第一批是秦漢時期,大批中原、北方移民進入巴蜀及三峽地區(qū);第二批在兩晉南北朝時期,第三批在隋唐五代兩宋時期,第四批是明初及其后期,戰(zhàn)爭連年,民舍成墟,人口銳減,政府鼓勵湖廣民眾遷入巴蜀及三峽地區(qū)等,形成“湖廣填四川”的人口遷移高潮。最近一批則是在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,大批工廠、學校、企業(yè)及其人員、家屬隨之遷移到重慶、宜賓、成都、樂山乃至四川更深的腹地。

同時在重慶師范大學和四川大學擔任博士生導師的李禹階教授,就是抗戰(zhàn)日期從東南沿海移民到重慶的大批民眾之一。李禹階的父親是浙江人,他本人1953年出生在重慶,長大、工作至今,是地道的重慶本地人。他長期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、區(qū)域歷史研究,尤其是對三峽、巴蜀地理歷史深有專研。

推薦視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