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不文明行為,是置若罔聞還是果斷說不?對每一個公民,這都是一道必答題。“在文明的路上,沒有人能置身事外”,很多時候,能不能、會不會對不文明行為說不,考驗個人的文明素養(yǎng),反映社會的文明水位。本期大家談,我們選刊三篇來稿,在觀點的碰撞交流中凝聚促進社會文明的行動勇氣。
——編 者
系好文明的安全帶
王文武
學駕照的時候有一道考題:駕駛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遇到橫風時,應緊握方向盤減速行駛,防止橫風讓方向發(fā)生偏移造成危險。自然界的橫風可以靠緊握方向盤保持穩(wěn)定,但是面臨社會領域的不文明行為“橫風”,我們該如何保持安全?
沒有規(guī)矩不成方圓。沒有基本的規(guī)則和秩序,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最終無法得到保障。真正告別不文明的行為,歸根到底要靠公民法治意識和道德素質(zhì)的提高。孔子曾說,“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”。司馬光也說過“銷惡于未萌,彌禍于未形”。我們應當把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結(jié)合起來,把社會秩序的依法依規(guī)治理和個人的自覺行動結(jié)合起來,從內(nèi)外兩個方面提升素質(zhì),讓崇尚文明成為一種風氣,讓文明出行成為一種公共文明的傳遞。唯有如此,才能提升文明的水位,為社會系好文明的安全帶。
當一個社會的文明準則得到人們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認同,當一個社會的道德原則成為人們真心實意的價值追求,那么每個人都會在內(nèi)心里面聽到“道德律令”的聲音,從而根除不文明行為產(chǎn)生的心理土壤。
拿出“文明的勇氣”
張軍停
現(xiàn)實生活中,盡管社會文明程度已有很大提升,但不文明行為仍然存在:騎上雕塑,攀爬樹木,亂扔垃圾,寫上“到此一游”,縱容寵物狗隨地大小便……客觀分析,在種種不文明行為中,大多數(shù)都是因為不熟悉環(huán)境和規(guī)矩、不經(jīng)意所致,但無論有怎樣的原因,作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,我們都不能只做旁觀者,都應該涵養(yǎng)與社會發(fā)展相匹配的文明素養(yǎng)。
在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悲劇發(fā)生后,社交媒體上流傳了另一個發(fā)生在公交車上的視頻:一位乘客同樣與司機發(fā)生爭吵,并試圖奪取司機的方向盤,這時另外一名乘客為鬧事者送上一腳“飛腿”,保住了一車人的安全。當然,用“飛腿”是否正確值得探討,但這個視頻得到很多人轉(zhuǎn)發(fā),至少說明人們認同一個道理,這就是當不文明行為危及公共安全時,需要有人站出來,對不文明行為勇敢說不。
面對不文明行為,我們不能只做“看客”,不能指望其他人站出來而自己“搭便車”。每個人,每個家庭,一起構成了一張緊密相連的網(wǎng)絡,因此不能抱著事不關己的心態(tài)置身事外,而應該具備一種“文明的勇氣”。讓不文明行為無立足之地,文明之花才能長久綻放。
不必以暴制暴
畢文章
前幾天,在小區(qū)門口看到一個人亂扔垃圾,剛想上去勸阻他,從旁邊出來一個人對他大聲責罵,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,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。用過激的方式對待不文明行為,容易適得其反、火上澆油。
“不是槌的打擊,而是水的載歌載舞,使鵝卵石臻于完美”。遇到不文明行為,如果每個人都能挺身而出,不文明現(xiàn)象一定能夠減少。但制止不文明行為也要講究方式方法,“以暴制暴”的行為,很容易激化矛盾,更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沖突,引發(fā)更加不文明的后果。
一個小男孩對著大山喊粗話,他聽到了回聲就跑去跟媽媽說山那邊有個孩子罵他。媽媽告訴他:“你好好說話,看看他說什么?”小男孩大喊禮貌用語,聽到了美好的回聲。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,用文明的方式制止不文明行為,本身就是用行動在踐行文明,能起到春風化雨、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