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歲、年夜飯是春節(jié)永恒的主題,這背后流淌著暖暖的親情。在年夜飯里,能和家人共坐在一起,能有小菜下酒,能邊看“春晚”邊聊天,能端著餃子碗聽新年鐘聲的人,應(yīng)該是最幸福的。小時候,年夜飯的記憶是溫馨的。燃放鞭炮后的空氣里有淡淡的硝煙味,村子里彌漫著家家戶戶魚肉的香氣,還有鄰里親朋間相互招呼的人情味。母親從臘月下旬就開始準(zhǔn)備了,父母對我們這些孩子說:“一年到頭,今天是團(tuán)圓飯,你們的小饞嘴可以盡興。”在那個物質(zhì)上貧乏的年代,年夜飯吃的是一份至愛的親情,是一個留戀的回憶。
長大后,年夜飯的記憶來自舌尖。每年除夕之前,不論風(fēng)刮,雪飄,車擠,路堵,我們兄弟姐妹都要回家吃年夜飯。一家人為年夜飯忙得不可開交,去超市買回年夜飯需要的蔬菜、生肉以及其他熟食。不知道是興奮還是記憶突然就變差了,總是會忘了一些必需的東西,然后又一遍一遍的跑去超市。雖然忙忙碌碌,但沒有埋怨,心中反而洋溢著愜意,這印證了親情力量的感召是無與倫比的。
前幾年,到酒店吃年夜飯成了一種時尚。我說服了固執(zhí)的母親,和家人到外面去吃這頓飯,主要是怕母親太過于勞累了。我想人們喜歡到酒店吃年夜飯,更多的是追求那種過年的氣氛與美好的感覺。但酒店里再好的飯菜,總不如家里的味道。值得惦念的,倒是每到凌晨除歲鐘聲響過,在震天動地的爆竹與紅紅綠綠的焰火耀亮中,那一碗水餃了。所以,年夜飯吃什么不重要,在哪里吃不重要,與誰吃才重要。
其實啊,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關(guān)于年夜飯的記憶。這些記憶往往是就著除夕晚上那一桌豐盛的菜肴蔓延開的,而這些菜肴,在各個家族的血脈里,也都有著固定的名目,許多輩人的口味與習(xí)慣,在時間的漏斗里流下來,散發(fā)出的香氣兒,早已超越了菜肴本身的馥郁。那是一種光亮,照見父母眼角的慈愛,照見兒時簡單的歡喜,照見全家圍坐的喧鬧……那是中國人血液里最濃的鄉(xiāng)愁。
而現(xiàn)在,年夜飯已經(jīng)超出了一般意義上“吃”的范疇。確切地說,年夜飯是中國人一年到頭最溫暖、最柔情的儀式。因為大魚大肉天天都能吃到,年夜飯上,怎么吃得健康就成了學(xué)問。葷腥魚肉退了場,蔬菜和菌類成了講究。當(dāng)然,唯一不變的還是一家人團(tuán)團(tuán)圍坐,不管在家吃還是在酒店吃,燈火輝映中,親人臉上的光彩,父母眼角的笑意,才是這一餐最隆重的佳肴。這種儀式的背后有種暖暖的親情,是無法割舍的。